建築思想曲–專訪奇美博物館建築師蔡宜璋

歡迎您點這裡看 Google 新聞

▲東海建築系畢業的蔡宜璋學長所規劃設計的奇美博物館。


文 / 高凡渝(52會計)、陳耕太     攝影 / 吳定剛(49資工)

• 蔡宜璋 建築師事務所

• 1982年 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 (24屆)
• 曾任臺南市美術館籌備委員、臺南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立故宮博物館南部分院臺南市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要職。參與過臺灣鄉村地區住宅興建設計案、嘉義縣阿里山防災救難中心、臺南市林默娘雕像公園工程等設計案。

蔡宜璋建築師-3吳定剛
▲蔡宜璋建築師(24屆建築系)及其夫人陳惠敏學姐(23屆中文)伉儷(後左四、五)與校友合影,後左三為新北市校友會長姚靜樺。

各位校友知不知道,聞名世界、將台南推上國際舞台的奇美博物館,背後的建築設計師是誰?
畢業於東海建築系的蔡宜璋學長,在奇美集團博物館建案經由委託競圖取得設計規劃權,以一個未曾留洋、名不見經傳的本土建築師身分承接此重大設計。

奇美博物館前後設計過程歷經了七年之久,再加上五年建造期,總共花了十二年才正式亮眼開幕。蔡宜璋學長分享初始合作時,一方是還不具名氣的建築師,一方是財大業大的集團,兩者對話不容易找出平衡點,但很意外的,在磨合過程中,奇美負責人 許文龍先生展現出十足的紳士修為,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讓具體樣貌顯影而出。

大量希臘古典建築,要用到圓規及三角板按標準化的比例去設計,對建築設計師而言,這樣的案件其實很悶,何況長達十二年的時間。在博物館設計完成後期蔡宜璋學長以不同形式的設計案,轉換腦袋思維,來調適自己的生活。像2015年開幕的“鹽埕圖書館”雖然只是個1000多坪的小案子,但是設計理念是走最先進、極端,講求的是機能、光線,對比奇美博物館純粹的古典建築,反差大又富有挑戰性。

蔡宜璋建築師-3吳定剛
▲新北市東海校友會邀請蔡宜璋學長演講後,大家一起合影。

建築不單單只有建築,還包含了藝術、文學、歷史人文等等不同的元素,尤其 蔡宜璋學長喜歡音樂,他認為建築物也該像交響樂一樣快慢板交錯才能成就一部動人的樂章。「音樂」更是建築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蔡宜璋學長回顧過去的歷程,能夠有今日之成就,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在東海大學建築系五年期間,奠定下紮實的基礎。老師們用心嚴謹的教育,不單單只就建築設計,甚至連如何將美感落實於生活之中,都有深刻的要求。不停訓練學生們獨立思考、用各種不同面向切點去創作,進而轉化為建築設計的養分,設計出來的建築能更有啟發性、實驗性、創造性。

蔡宜璋建築師-

▲蔡宜璋學長接受耕太學長及高凡渝學姐訪問情形。
學生時期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因為建築系每屆學生數不多,師生關係相當緊密,老師時常會邀請學生們去教師宿舍用餐、茶敘,交流心得。有一次詹耀文老師邀請大家去宿舍喝咖啡,因為杯子不夠,請大家各自帶杯子來,結果同學帶來各式各樣的鋼杯、保溫杯、茶杯等,被詹老師訓斥喝咖啡就要用咖啡杯,怎可隨便草率用其它杯子取代。賀陳詞老師嚴肅的又再次教育大家:「身為建築師,若不知道什麼是美好的東西,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是最舒服、最富有美感的,又如何設計出最適合人居住使用的空間、氛圍?」,蔡宜璋學長強調這是東海優良傳統師生培養非常好的關係。

回憶起總是熬夜到天亮,清晨踏上草皮還帶有著露珠的建築系學生生活,蔡宜璋學長透過參加學校的擊劍社來做身心的調適。東海的校園與社團有非常良好互動,學生們能夠藉由參與各式各樣不同的社團,培養各種不同面向的興趣、技能。特別是廣為人知的“勞作教育”這個優良傳統制度,訓練學生們團隊合作的機制與被分配到任務的達成,這些點點滴滴的潛移默化,對於 蔡宜璋學長後來在建築產業界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跟影響。

對於學弟妹的期許,學長特別建議要多多跟不同科系交流,不同科系能夠激發腦力激盪互相影響。學校老師更是各個深藏不露,要多多去挖掘學習。更要懂的“半桶水”的精神,學建築不單單只要懂建築就好,財經、音樂、文學、藝術等等的都要懂一些,在本次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學長除了是一位好優秀的建築師、也感受到學長是一個非常有人文氣息的思想家,學長常常提到要查覺我們每個人是站在什麼角度,看一件事情不管是看建築,或者分析一件事等,都要有獨立的思考,這也是東海大學給他很好的成長背景,東海校園跨界學習提供學生很好的學習養份。

蔡宜璋學長特別提到歡迎東海建築系畢業的學弟妹,到學長的事務所打工、實習,也提供工作機會。最後也希望校友們有空到台南去找他玩,他很樂意帶大家去奇美博物館做專程的導覽,分享當初設計的理念跟實際完成後的差異,跟校友們分享。